系所簡介
培養具有人文視野和在地意識之環境經理與文化發展全方位人才
簡介(系史完整版)
環境與文化資源學系為一前瞻之跨領域系所。在環境、文化、社會、及產業模式不斷變遷與創新的現代社會,本系以培育環境與文化資源分析之跨界整合人才為教育目標。著重人文關懷、環境意識、在地與全球視野之養成,針對環境資源、環境管理、文化資源、文化發展、及環境與文化面向之環境教育領域,引領學子成為當前社會與當代發展亟需之環境與文化跨領域整合人才。
本系以環境和文化資源為發展重點,一方面契合永續發展之環境資源,加強環境教育在地方社群的實踐;另一方面活化歷久彌新之文化資源,整合人文社會學科相關領域的原理與方法,探索環境與文化相關資源的研究議題,應用於區域及在地的社區研究。碩士班的發展領域乃奠基於環境為文化的載體,文化為環境的內容此概念之上,以「環境經營管理」與「區域文化發展」兩大專業發展領域,發展觀光遊憩、社區營造、社會學習領域、環境教育,及文化資產等相關資源的整合與應用;著重培育環境、社會、治理之環境與文化永續發展教育與資源管理綠領人才。
學士班:強調環境生態永續、社會文化永續、經濟資源永續、政策治理永續等四面向,運用核心理論,分析、規劃、管理、治理之專業知識,結合空間資訊科技,提供學生在環境與文化資源統整知識的學習,以培養新世代綠領人才。
碩士班:以培育具備環境與文化資源分析、跨界整合能力的專業人才為教育目標,強調人文關懷、環境意識與永續發展。課程設計兼顧在地與全球視野,融合永續發展目標(SDGs)的理念,致力於解決當前全球與區域層面面臨的氣候變遷挑戰。針對環境生態永續、社會文化永續、經濟資源永續、政策治理永續及永續發展教育等領域,引領學子成為具備ESG專業知識,能夠促進社會與企業永續發展的跨領域整合人才。
在職專班:在職專班課程以環境與文化資源分析為主軸,課程設計特別強調跨領域的整合,並將SDGs嵌入環境與文化資源分析領域中。強調環境生態永續、社會文化永續、經濟資源永續、政策治理永續等四面向,運用核心理論,建立分析、規劃、管理、治理之專業知識,結合空間資訊科技,提供學生在環境與文化資源統整知識的學習,旨在培養學生理解並實踐永續發展的核心理念。
課程規劃依據學習進階分為核心、基礎與進階課程,幫助學生循序漸進地發展核心能力。修習相關課程後,學生可依據自我評量結果,進一步選修符合其職業發展需求的課程,成為推動永續發展與ESG目標的專業人才。
學士班核心能力指標
1.蒐集與解讀時空資訊的能力。
2.記錄、整理及分析資料能力。
3.解析影響環境與文化因素能力。
4.跨領域研究能力。
5.覺察議題及提出可行策略能力。
6.具備計劃撰寫及呈現能力。
7.具備田野實務工作執行能力。
碩士班核心能力指標
1.具備獨立從事學術研究及論文寫作能力。
2.具備跨領域整合研究的能力。
3.具備建構及驗證遊憩經理和社區營造相關理論能力。
4.提供專業田野諮詢能力。
5.對相關計劃提供建議與評估能力。
6.計畫擬訂、推動及實踐能力。
在職專班核心能力指標
1.具有資料蒐集、分析、設計、管理與評估之能力。
2.具有重大議題融入與資訊科技應用之能力。
3.具有活動規劃與教學推廣之能力。
4.具備反省批判與理論驗證之能力。
本系所中長期發展重點有下列七項
1.應用計量大數據分析與地理資訊系統(GIS),整合環境與文化相關教學及研究。
2.發展區域及地方學研究之學術特色。
3.加強國際交流,因應全球化競爭。
4.推動產學合作,開拓學生就業管道。
5.協助公司部門,增進社會貢獻。
6.爭取學術排名,提升學術聲望及地位。
7.深化學術研究,成立博士班。
課程概況
系所課程規劃理念重視結構清晰,利於系統學習;強調科目學分數增加,必修及選修並重;加強方法訓練,兼顧理論實務。本系大學部學生畢業學分為128學分,包括基礎必修15學分,核心必修27學分,專業選修36學分及其餘選修20學分。專業選修分環境生態永續面向.社會文化永續面向及經濟治理永續面向。至於碩士班研究生至少須修滿33學分(不含論文4學分),其中必修課程15學分,選修課程18學分。社區與社會學習領域碩士在職專班必修課程至少為9學分,選修課程至少為24學分。
師資陣容
本系所現有專任師資10名,全部具有國內外大學博士學位,其中包含教授4名,副教授5名,助理教授1名。日後並將陸續增聘相關領域專長教師,加強本系所教師陣容。
學生未來發展
環境與文化議題日益受到全球重視,國家社會需求殷切。本系所學生日後出路寬廣,除繼續進修深造或參加政府考試,擔任公職之外,也可以進入資源管理、遊憩觀光、文化產業、地方產業、社區營造、文化行政及教育文化等相關行業,以及在公私部門擔任永續策略管理師、永續發展管理師、永續發展規劃師、ESG+人力資源管理師、碳的企業策略管理師等。